因為法律法規標準是目前階段(社會經濟、人員水平、技術水平等)的安全最佳實踐,達到這些規范的要求,理論上是可以達到我們所期望的安全目標或狀態。
所以當下我們的EHS工作從本質上來說,基本都是以「法律法規符合性」 為基礎開展的。所有的缺失問題,都可以在「法律法規符合性」中找到答案!
法律法規符合性的結構法律法規符合性包含法律、規章、條例、各類強制性標準等,范圍即廣又深。但其不符合的「后果嚴重性」大致可分為以下五類:對于事故風險,我們都知道是危險事件發生的「可能性」和「后果嚴重性」組合模型,而法規風險的評估也可以借鑒事故風險矩陣的思路。
上述不符合性五類后果屬于風險的「后果嚴重性」參數,那「可能性」參數可由以下五類構成:
低風險服務業顯然不同。
社會環境與政府壓力。社會是在發展的,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需求,例如現在從民間到政府,EHS的份量是越來越重。
EHS法規符合性風險矩陣(來源:作者供圖)
該矩陣能夠幫助我們用半定量的方式,去衡量潛在的法規不符合性風險度。比如運用在年度的EHS法律法規自評,又或者運用在一些隱患法規風險的判定之中。然后,我們可以運用風險的控制等級,消除替代工程控制、行政控制,將風險控制到ALARP(最低合理可行)水平。風險模型是一個可變量,因為風險根據承受對象不同,等級就會不同,是一個相對概念。例如相同的“不符合性缺失”的后果對某些企業來說,處罰是毛毛雨,對它而言就是低風險可接受,可對別人來說則是中高或不可接受。
有沒有企業的EHS百分百合規?
如開篇所言,從廣義來說EHS管理人員每天的工作內容就是EHS法律法規符合性要求,狹義上指例如ISO體系、安全生產標準化體系中的審核要素中的“法律法規符合性評估”。于是,筆者想到了兩個問題:
問題1:有沒有企業100%合規?
曾在網絡上看到一個報道,一名環保部門的科長說想要搞死一家企業分分鐘的事,這似乎從側面說明許多企業普遍存在法規符合性中“不可接受”的風險。
新聞頁面截圖(來源:安徽網)
問題2:從定性角度講,一個企業說可做100%的符合性,那么本身這個表述就要打個“?”號了,因為目前沒有哪家企業,在面對任務性執法檢查時,沒被查不出問題的,不管問題大或小。能查出,則一定是不合規。
所以,就以上兩個問題,筆者有以下愚見:
一是,要識別企業適用的“所有”法律法規標準,只有源頭上識別完全這個問題才能夠成立。
中國EHS相關法律、法規與標準非常之多,用「浩瀚」一詞完全不為過。以筆者的法規文件夾為例,目前已經好幾個GB,而這還只是冰山一角,所以若是要嚴格對照法規進行檢查,那注定是不可能100%合規的。
所以,如果企業在源頭上就沒有收集全EHS法律法規、全面梳理過各個EHS條款,那就注定無法100%識別出所有的EHS法規風險,那100%合規也無從談起。
雖然,安全投入充足的企業,可以將這個法規符合性評估的業務外包給咨詢公司,但對于更多的企業而言,只能投入人力、資源去盡可能的完成。
二是,假設法規及標準識別到位,那能達到問題所說的100%符合嗎?
如本文前面所言“所有的缺失問題,都可以在「法律法規符合性」中找到答案”。比如消防通道被阻礙,這就是不符合“法律法規”要求,而這種類似的情況在企業基本都會發生。但有些同仁并沒有意識到這是一個法規符合性問題,被歸于僅僅是一個小類缺失隱患,糾正預防下即可。因而「法律法規符合性」這名詞沒有那么高大上,它經常出現在我們的隱患排查與風險評估結果中,它既包含你想像中的法律高風險,也涵蓋運營中的小缺陷,不同之處僅是在后果嚴重性的五類中體現出不同的后果而已。
寫在結尾
任何企業或老板都希望經營過程合規性,但是我們要著眼于人手少、投入少的現實情況,學會「抓大放小,不踩紅線」,努力消除「法律法規符合性風險模型」中的橙、紅區,減少控制黃色區,發展提升到綠色區,或許是EHS工作者在法規符合性方面的一個較好的工作思路。
同時,也要清楚的認識到很多環保、應急及衛健等行政部門,在執法檢查過程中雖然可以很輕松的依法對企業進行經濟處罰,但出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并未「以罰代管」,但事不過三,問題被發現的多了,且屢教不改,那么早晚都會被罰。
合規路漫長,改善無止境!希望我們都能夠本著「一次性把事情做好的原則」,把EHS合規這項工作做得更好……